联系方式
电话:023-68252070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第4教学楼(咏修楼)
校友风采
优秀校友韩飞成长故事分享
发布时间: 2024-12-20 10:50:10   作者:   来源:

校友简介:

韩飞  2009-2013年在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播电视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



在“热辣滚烫”之地,锻塑更好的自己

(新闻传媒学院2024年新生见面会发言摘录)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学弟学妹,大家下午好:

我是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09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韩飞,现在是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任教。感谢母院的邀请,让我有幸作为校友代表发言。其实驱动我来的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明天是教师节,还有马上到来的中秋,我代表09广电向各位老师说一句“双节快乐”。

这里还是原来的温度,还是那么火热的气氛。15年前,我作为一个北方人第一次来到北碚、来到西南大学就是这种感觉,一种被烘焙的感觉。

火热的不只是天气,还有这里热辣滚烫的美食,火锅、小面、江湖菜……但即使是炎热的夏季,傍晚约三五同学到江边吃个火锅,出一身汗,酣畅淋漓,亦会感觉很清爽。我管它叫“以火攻火”。

可以“以火攻火”的不仅是火锅,还有重庆人。2022年8月下旬,高温极端天气引燃了一场北碚山火,美丽的缙云山迅速烧起来。我当时在北京,非常关注,因为我上学那会儿经常去爬山,大一军训拉练也上了缙云山,我就远程实时刷直播。我看到山火救援现场,“摩托大军”志愿者络绎不绝向山顶运送消防人员和物资,鏖战火场;山下志愿者携着各种物资源源不断赶来。与熊熊的火链不同,他们在山道上形成了一条接力式传递物资的人链。这其中有许多是我们西大的师生和家属。在各方众志成城,以及“以火攻火”的战术总攻下,大火最终被扑灭。后来,在一次评奖活动现场,我看到了一部叫《八小时》的微纪录片,记录了山城人民团结一心与山火决战的最后8小时。现场的评委都被那种情绪和最直观的现场所感染。在坐的各位很多将来都是要做视听工作的,这部片子我想也印证了几句我在课堂上学到的话。第一,现场,没有什么比现场更重要。第二,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当然近不是让你冒险);第三,要始终看到重大事件背后的人,尤其是人的精神力量。缙云山当时“火”了一把,但我想那一刻山上山下的重庆人、北碚人感动了所有中国人。

这里是热闹的、热烈的、热情的。不过,四年下来,我觉得北碚这片地方、西南大学这所学校也有另一种温度和气质。它是个让人内心清净的地方。你们感受了重庆夏日的酷热,接下来也会体验巴山夜雨的清凉与湿润。我特别感激无数个日夜,我在桃花山的住处、在图书馆的窗边、在新传院的教室里,听雨、观影、读书的日子。那种内心旷静、平和、专注的生命体验,至今仍然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

每当提起西南大学的环境,我都会心生自豪。尽管有人常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是在大师之大”,但我觉得这句话有些过于“虚实结合”。大师我们有,“大地”我们也有。地儿大很重要,这很实在。我说这句话是比较而来的,同学们你们将来到北京高校读研读博,就能理解,地大多重要。前几日,北京6所在京高校雄安校区公布了用地规划,加起来都没有我们西南大学本部一块地方大。

西南大学不仅大,而且还很美,是出了名的花园式学府。外围环境,缙云苍苍、嘉陵泱泱;内部环境,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在这里有上万棵树跟我们一起呼吸,散步的时候你偶尔还能碰到一些野生小动物。这几年,我看到学校又盖起了中心图书馆,还有体育馆、校史馆、博物馆,新闻传媒学院对面翻新了实践教学中心。这些空间都是大家安放时间、锻塑身心的好地方。

北碚也很宜居宜学,是重庆的后花园。月初的时候,有一部重庆题材纪录片在重庆卫视和央视同播,片名叫《卢作孚》。同学们我想问下,知道卢作孚的请举手。你们知道北碚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扮演的角色吗?你们去过北碚公园、重庆自然博物馆吗,知道它们的前身吗?你去过学校旁边梁实秋的雅舍和老舍故居么?北碚的各个角落里,藏着很多故事,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西南大学在此和北碚相得益彰。

同学们,环境是塑造人的生态容器。西南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它像个世外桃源,又通达四方。希望你们利用好大学这个环境,好好做个读书人。当然,阅读不止一种。去读文字、去读影像,去跟老师和同学交流碰撞思想。我自己算了下,在本科四年,我读了大概有200本书,看了1500部以上的电影和纪录片,这些构成了我后来深造的知识底座。大学是一个可以有整块时间静心学习和思考问题的地方,我想这种团块的整体性的时间等你毕业后很难再有。当被工作、家庭的琐事所切割,你发现你的自由空间被挤压得如此之小,以至于无法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但大学在这个加速和碎片化的时代,可以让你奢侈地拥抱一个相对整体、体系的时间,这会形塑一个更为完整的你。

同学们,利用好大学环境,做一个丰富的人。去培养你的兴趣,去交一个朋友,旁听一门大师课,学一项体育运动,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认识你自己,丰富你自己,培养你自己。成绩很重要,它是体现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大学绝对不是一个只卷绩点的地方!大学教育,尤其是文科的本科教育,是要把大家培养成一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一个丰富的人。

同学们,利用好大学环境,做一个在自己专业领域有建树的人。这是一个科学技术加速重构社会和个体的时代。传统文科、艺术专业有时候会被刻板印象甚至污名化。你们可能将来会听到一些对你们专业的误解。比如:

“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我学新闻学”“噢~新闻有学么?学新闻将来能找到工作么?”

“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我学广播电视编导”“噢~现在还有人看电视吗?”

“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我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现在都人工智能时代了,虚拟数字人说得比你还标准,你学这些还有什么用呢?”

我想起相声演员郭德纲讲过这么一个段子,我分享给大家。他说“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但凡那科学家拿正眼瞅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你跟非专业人士认知都不在一个层次,你较什么劲呢?而且大学本科教育,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本科教育,什么时候沦落为以学知识“是否有用”,作为人才培养唯一的衡量标准了?

不过,上面的那三个质疑,确实指出了当下我们专业面临的一些困境,有些是自身的、有些是时代带来的。但换句话说,如果你能轻易被这些外行话动摇,说明你对你自己的专业认识还不够深,掌握还不够劳。

这是一个话语权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也意味着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时代呼唤专业的新闻人、科学的传播者。专业权威发声,以正视听,这在当下是多么重要!

这是一个媒介上视觉转向、视听天下的时代。新技术正在降低视频生产的门槛,但你会发现大学里的专业影视教育仍然很必要。你经历摄影基础、视听语言、后期制作、影视美学、影视史论这些体系化的课程培养,会让你的思维结构和方法论是成系统的。这套结构和方法,日后也可以成为你打开其它领域的密匙。

这是一个虚拟与现实同构的时代。但以数智技术为代表的所有的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创造者、主宰者仍然是人。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他是具体的,不是二进制的,也不是算法的。同学们,我们的开学典礼为什么要在线下,大家在宿舍不行吗,省得路上晒?为什么作为校友代表,我会花一天时间在路上,匆匆飞来飞去,而不是录个视频?“不如见一面”。见一面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真人在场的场景传播和仪式传播跟虚拟传播是不一样的。技术可以模仿人的行为、甚至语气,但它的“情感”是算法“扮演”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为什么叫“播音与主持艺术”而不叫“播音与主持技术”。一字之差,天差地别。我们专业的用武之地还很大很大。

同学们,我们决定了我们专业的高度。人类世界绝大多数专业正在被降维,但我们要捍卫我们的专业门槛。我们怎样,我们的专业便怎样。同样,我们怎么样,这个国家、世界也会怎么样。

北碚公园的作孚园中,刻着卢作孚先生亲笔写下的17个字:“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希望大家能在西大、在北碚这片土地,内心清净,吸收知识,汲取智慧,修炼专业。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的学校成为更好的学校,让世界成为更好的世界。谢谢大家!


2024年9月9日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版权所有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第4教学楼(咏修楼)   邮编: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