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电话:023-68252070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第4教学楼(咏修楼)
学院简介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概况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历史上充满活力的年轻学院。2006年4月,应时代和学科发展之需,由原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原西南农业大学信息中心部分专业联合组建了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揭开了学院发展崭新的一页。

学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学院教育教学及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目前,学院有教职工55名,专任教师40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8名,高级实验师2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8名,7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4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国(境)外留学访学经历;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川渝青年教师风采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西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5项。学院有教育部第三届戏剧与影视学科类教指委委员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含后备人选)4人,巴渝学者青年学者1人,重庆英才·名师名家1人,教师荣获重庆最可亲可敬教师、重庆市教学名师等荣誉。学院新闻采写、融媒体校企融合教学团队荣获重庆市教学团队,4个团队荣获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名师和团队。

学院秉持“开中外视野、立时代精神、办特色教育、育传媒人才”的办学理念,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3个本科专业,3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均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新闻与传播、电影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有艺术美学(电影美学)、新闻史、新媒体与未来教育3个博士培养方向,新闻传播学学科获批重庆市重点学科,新闻学专业获批重庆市特色专业。截止到2023年6月,学院有在校本科生796人,硕士研究生200人,博士研究生25人,留学生6人。

学院彰显“开放·融合·实践”的办学特色,已成为西部新闻传媒教育重镇。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全国大学生精品通识课程各1门、2门国家一流课程、7门重庆市一流课程、4门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重庆市在线开放课程;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改课题12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院先后与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密苏里州立大学、英国罗伯特戈登大学等多所大学和科研结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学生互换关系,先后聘请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Tim Gleason教授、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赵月枝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张振华教授、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四川大学蒋晓丽教授等3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支持专业教师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罗伯特戈登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访学。近年,学院学生赴国外(境外)名校交流和实习200余人,先后接收来自俄罗斯、尼日利亚、泰国、越南、缅甸、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20余人。

学院采取“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凝聚高理论性+强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11家综合实践基地,先后7位老师参与中宣部、教育部“双千计划”,连续多年承办“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活动,同重庆日报、上游新闻等单位联合打造“最美寻访”“理响青年”等品牌。学生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香港《大公报》、美国《侨报》以及新华网、凤凰网等报刊与网站上发表各类作品10000余篇,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齐越”朗诵节二等奖、重庆市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一等奖、中国教育报“青年说”年度十佳作品等;获得中国旅游小姐大赛冠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持人大赛季军、中国和平大使大赛季军、凤凰网十大名博主、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十佳公益团队等荣誉100余人次;培养了金鸡百花奖获得者、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编剧兼主演、中央电视台记者等一批标杆性人才。

巍巍缙云人为峰、悠悠嘉陵帆再扬。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新闻传媒学院将锐意进取,不断奋斗,努力将我院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传媒教育重镇。(数据截止到2023年9月)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版权所有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第4教学楼(咏修楼)   邮编: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