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第4教学楼(咏修楼)
新闻动态
聚焦“系统性变革与新闻生态重构”——第五届新闻创新研究工作坊在西南大学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 2025-10-22 16:15:18   作者:   来源:

101819日,以“系统性变革与新闻生态重构”为主题,第五届新闻创新研究工作坊在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举行。本届工作坊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新闻记者》、《传媒观察》等单位联合主办,《新闻记者》《传媒观察》《新闻界》《南京社会科学》《新闻与写作》《国际新闻界》提供学刊支持,重庆日报、华龙网、上游新闻、第1眼新闻提供媒体支持。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们齐聚嘉陵江畔,围绕平台逻辑、数据新闻、地方融媒、新闻边界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开幕式

1018日上午,第五届新闻创新研究工作坊开幕式在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青李空间A11举行,《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担任主持。

开幕式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创新实验室主任王辰瑶致辞,她对全体参会嘉宾的支持表示诚挚感谢,表达了对本次会议“办得比以往更好”的期望,肯定工作坊始终坚持“小而美”的传统,始终以精准聚焦的议题设置、深度务实的交流氛围,为新闻创新研究领域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对话平台。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龙伟教授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的基本情况:作为充满朝气的年轻学院,始终以蓬勃姿态稳步前进。他表示,工作坊是一场兼具温馨氛围与学术深度的交流活动,期待在工作坊的美好空间中,共同书写学术研究与合作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教授应邀出席工作坊并发表致辞。尹韵公教授对本次工作坊所营造的浓厚学术研讨氛围给予高度肯定与赞赏,他指出,系统性变革与新闻生态重构并非全新议题,而是贯穿新闻事业发展的长期性命题。同时他强调,纵览历史演进脉络,无论技术迭代如何迅猛、传播形态怎样革新,人类对于新闻信息的核心需求,始终是恒定不变的。

开幕式后,工作坊围绕不同主题分为3场分论坛,21篇高质量论文报告依次展开,其间既有学者互评、又有嘉宾点评与自由交流,节奏紧凑、讨论热烈,对参会论文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分论坛(一)

1018日上午,分论坛一在西南大学青李空间A11室举行,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王敏担任主持。

上半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启锐、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翁玮、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辰瑶分享研究成果《各司其职:文化领域新闻行动者关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双庆、郎佩冉带来《当受众成为行动者:讣闻报道中的数字化媒介批评实践研究》的主题分享。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姚舟怡、复旦大学教授白红义发表《管理可见性:社交媒体编辑的劳动过程研究》的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王斌教授、《新闻与写作》李蕾主编作为嘉宾,分别就论文进行了精彩点评。

下半场,西北大学新传播学院教授王亮带来《知情还是自认为知情?社交媒体新闻偶遇对主客观知识的影响》的主题分享,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副教授张寅发表《通讯员与记者之间的"":数字新闻生产中的传播信息交换行为》的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周子杰分享《一起做新闻:平台的新闻协作实践与潜伏型边界工作》的专题报告。《南京社会科学》虞淑娟副总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白红义教授担任嘉宾点评。


分论坛(二)

1018日下午,分论坛二在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附楼二楼举行,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韩敏担任主持。

上半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余跃洪带来《钱眼里翻筋斗:平台媒体资本运作的基本方式——基于S互联网公司的田野调查》的主题分享,安庆师范大学讲师李玉媛、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导余文斌教授以《分隔、交织与标准化:科技公司与新闻机构的边界工作实践研究——基于A媒体科技公司的田野观察》为题进行分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张洋带来《逼近与重构:人物报道的专业认识论》的研究成果。《新闻记者》主编刘鹏、中山大学李艳红教授从经验材料、理论提炼、论文视角等维度,就上述论文作了学术点评。

下半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吕澄欣带来《物质生成创新:基础设施反演视角下的数据新闻实践——基于“Z报”的考察》的主题分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何颖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操慧教授发表《“何以置顶”:流量时代新闻把关的调适性实践》的研究成果,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讲师刘念分享《千磨万击还坚劲:数字时代新闻韧性的核心内涵、分析维度与研究展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黄阳坤、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师文则带来《声动“新”弦:数字新闻中音乐情感的植入与算法适配——针对推荐算法的审计研究》的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阳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继周副教授担任下半场点评嘉宾。陈阳教授重点关注了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的匹配度。王继周副教授则从概念和理论需要回应现实等方面指出论文可进一步修改之处。


工作坊(三)

1018日下午,工作坊三在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306室举行,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袁智忠担任主持。

上半场,南京大学博士生何源、翁玮分享研究成果《做地方:基层融媒体与本地公众的互动实践与地方建构》,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陶文静、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沛轩、刘钰轩带来《浮动的展演:地方广播构筑城市民生议题商谈体系的实践面向与机制维系》的主题报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雅兰、硕士研究生唐玥发表《以个人及专业的视角:新闻播客中的本真透明性实践》,安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王家东则以《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日常新闻实践与新闻创新研究》为题进行分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辰瑶、《传媒观察》编辑江潞潞担任点评嘉宾。她们对研究成果逐篇点评,指出了研究的亮点与可精进之处,推动学术认知向更深层次迈进。

下半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张宇昭、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钟智锦分享《“第六声”的突围:中国故事报道生产的外向新闻驯化研究》,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药琦带来《报纸是如何自由流通的?——报人口述中的九十年代北京报业发行变革》的主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闫文捷、硕士研究生谭心瑶发表《警示标识是AI过度信任问题的解决方案吗?——比较事实核查情境下警示标识的有效性》的研究发现,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讲师顾恩澍以《新闻生产主体如何影响用户对新闻产品的认知态度?——基于详尽可能性模型的实证分析》为题进行演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操慧教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亮教授担任点评嘉宾。操慧教授肯定了4篇论文的研究潜力,认为虽存在细节不足,但均围绕新闻创新核心问题展开,为新闻研究与教学工作者提供了宝贵参考。王亮教授聚焦核心问题追问、支撑材料、理论升级几方面给出了研究改进建议。


闭幕式

第五届新闻创新研究工作坊闭幕式在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室举行,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王敏主持闭幕。《新闻记者》主编刘鹏为优秀论文颁奖。经每场评议人和主持人共同推选,本次工作坊最终评选出6篇优秀论文,分别是:

1.《管理可见性:社交媒体编辑的劳动过程研究》(作者:姚舟怡、白红义)

2.《一起做新闻:平台的新闻协作实践与潜伏型边界工作》(作者:周子杰)

3.《逼近与重构:人物报道的专业认识论》(作者:张洋)

4.《物质生成创新:基础设施反演视角下的数据新闻实践》(作者:吕澄欣)

5.“以个人及专业的视角”:新闻播客中的“本真透明性”实践(作者:黄雅兰、唐玥)

6.《警示标识是AI过度信任问题的解决方案吗?——比较事实核查情境下警示标识的有效性》(作者:闫文捷、谭心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白红义教授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新闻创新研究工作坊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闻研究领域学者们重要的交流阵地。他希望明年能有机会和大家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再相聚,希望各位老师、同学能带着优秀作品继续参与。

短短两日,嘉陵江畔金桂飘香,新传学院思想激荡。第五届新闻创新研究工作坊围绕“系统性变革与新闻生态重构”的时代命题,见证了新闻学者对新闻生态的全新丈量——从个体呐喊到制度重塑,从局部创新到生态重构。故事未完,期待明年学界同仁再叙新知。



文字/李子英 汤思文

摄影/黄 汤雪灏 陈昕雯 汪思宇

初审/王

复审/郭志聪

终审/龙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版权所有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第4教学楼(咏修楼)   邮编:400715